新加坡医疗器械市场全景调研解析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医疗体系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重要枢纽。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新加坡医疗器械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本文将围绕新加坡医疗器械市场的全景调研与解析,深入探讨其市场现状、监管环境、主要参与者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浪潮下,生物医药企业纷纷将国际化拓展作为重要战略。覆盖近6.7亿人口的东南亚预计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第四大单一市场,吸引了众多药械企业的目光。新加坡以其完善的法规保障和清晰的审批路径,成为国内药械企业布局出海东南亚的首选之地。
新加坡医疗器械市场的需求激增得益于其高质量的医疗保健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新加坡医疗保健系统在全球排名第六,并提供世界第四佳的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旺盛,预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8亿美元。
新加坡医疗器械市场主要分为常规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器械(IVD)两大类;按安全风险高低,又分为A、B、C、D四个类别。A类为低风险设备,如基本手术器械和弹性绷带;B类为中风险设备,如某些外科手术设备和牙科设备;C类为高风险设备,如心脏起搏器和血管支架;D类为最高风险设备,如植入式医疗设备和高级生命支持系统。
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是负责监管医疗器械的主要机构。HSA成立于2001年,隶属于新加坡卫生部,是负责监管西药、医疗器械、辅助健康产品、化妆品等产品的法定机构。HSA参考了美国FDA、欧盟公告机构、加拿大医疗器械局等发达国家的监管系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一套适应新加坡的医疗器械监管体系。
新加坡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制度,所有类别的医疗器械产品都必须经过HSA注册方可在新加坡上市销售。注册人或申请人必须是一家新加坡注册公司,通过HSA的医疗器械信息与通讯系统(MEDICS)在线提交申请。非无菌A类医疗器械可以免除注册,但仍需符合医疗器械安全与性能的基本要求。部分B类、C类和D类医疗器械如果已经获得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上市批准,在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后,可加快注册甚至立即注册。
新加坡医疗器械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全球顶级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如艾伯维(AbbVie)、诺华(Novartis)、辉瑞(Pfizer)、罗氏(Roche)、赛诺菲(Sanofi)、雅培(Abbott)等。这些公司在新加坡建造生产基地,并深耕东南亚市场。此外,本地企业也在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各类医疗器械和解决方案。
在细分领域,新加坡高值医疗耗材占比30%,低值医疗耗材占比12%,设备占比43%,IVD占比15%。美国在新加坡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国中排在首位,约占39%的份额,随后依次是日本(占17%)、德国(占7%)、荷兰(占5%),而中国仅占不到2%。
随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的需求预计将上升。常见疾病如癌症、肺炎和心脏病在新加坡致死疾病中占比较高,分别为29.1%、20.1%和18.5%。伴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将出现慢性病、常见病、生活能力弱化等问题,日常生活需要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长久辅助。以保健、调理为主要功能的家用医疗器械和以辅助治疗慢性病痛为主要功能的家庭医疗用品颇受市场青睐。
新加坡医疗器械市场前景最好的产品包括心脏病学设备、诊断成像设备、骨科植入类设备、康复设备和电子监测仪器(如电子血压仪、血糖仪等)。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前医疗需求,还顺应了未来医疗趋势。
尽管新加坡没有进入壁垒,并且对医疗器械不征收关税,但Covid-19大流行以及劳动力老龄化和东盟伙伴的竞争加剧等问题给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新加坡的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紧随国内国际发展局势,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在“出海”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总的来说,新加坡医疗器械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完善的法规保障、清晰的审批路径和较大的确定性,使得医药企业能够快速推进创新药械临床研究及进入市场。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新加坡医疗器械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