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电力市场分析
新加坡电力市场是亚洲首个解除管制的电力市场,其发展历程和运营机制为全球电力市场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将从市场体制、现货市场需求响应机制、结算机制以及需求响应机制的特点等方面,对新加坡电力市场进行详细分析。
一、市场体制
新加坡电力市场的体制具有独特的“双轨制”特点。一方面,不具备竞争能力的居民和中小企业从新加坡电力集团(SP Group)购电,电价由政府管制;另一方面,具备竞争能力的用户则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这种体制既保证了基本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又促进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电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现货市场需求响应机制
新加坡电力现货市场仅由实时市场组成,以30分钟为时间尺度进行联合优化出清。电力用户可以通过作为可中断负荷参与备用市场或提交负荷削减报价来参与现货市场。2016年,EMC正式开始运行现货市场需求响应机制,允许零售商和负荷削减容量在0.1MW以上的竞争性用户提交需求响应报价,并根据出清和调用结果获得相应的激励补偿。
三、结算机制
新加坡电力市场的结算机制采用“事前定价,事后定量”的方式按日结算。通过执行MCP,可以得到电能量平衡约束、备用平衡约束和调频平衡约束的拉格朗日乘子,进而计算出各个节点的电能量、备用和调频价格,作为发电企业的结算价格。PSO每0.5小时对各个负荷节点的电能量价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统一新加坡电能量价格(USEP),作为零售商和其他电力用户参与现货市场的结算价格。
四、需求响应机制的特点
1. 较高的激励补偿机制:新加坡需求响应机制为用户的需求响应行为设置了较高的激励补偿价格,这一补偿费用最终由所有用户共同承担。
2. 较高的报价下限:需求响应报价地板价设置为平衡归属价格(BVP)的1.5倍,多数都高于现货市场实时电价,因此需求响应的调用机会较少,减少了需求响应用户的投机行为。
3. 严格的惩罚机制:若实时响应结果与出清结果偏差较大,需求响应用户将面临一定的惩罚。
4. 基准负荷自行申报:需求响应用户的基准负荷(未削减时的总负荷)由用户自行申报。
五、对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启示
中国现阶段电力供需矛盾较大,集中体现在发电资源与需求分布的不平衡。借鉴新加坡的需求响应机制,中国可以考虑面向实时可控负荷开放需求响应机制,优先满足具备完善的负荷管理设施、负控装置和用户侧开关设备的市场用户。同时,逐步从单边交易机制过渡到双边交易机制,最终建成电能量与备用联合优化的电力现货市场模式。
六、结语
新加坡电力市场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电力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不同国家由于政策背景不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和路径也有所差异。因此,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同时,中国也需要结合本国国情,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电力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