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银行产业布局全景梳理与研究
新加坡作为亚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其银行产业布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新加坡采用统一化的金融监管模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同时承担中央银行以及综合金融监管机构的角色,监管范围覆盖银行、保险、资本市场、支付等多个领域。这种监管模式为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提供了便利,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申请获批相关豁免资质的前提下,可以作为资本市场服务商、财务顾问甚至保险经纪人展业。
从银行业的规模和发展来看,新加坡银行业规模增速与国内经济保持一致,资本充足、流动性稳定、不良逐步优化且盈利性稳步提升。新加坡非金融企业的直接融资占比为56%,虽高于我国,但水平低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经济体,因而企业更为依赖银行进行融资。银行贷款主要投向面向企业的商业贷款,占总贷款比重超过70%。不过,新加坡银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呈现进一步集中的趋势。
新加坡的银行牌照包括全面银行、特许全面银行、批发银行以及商人银行。其中,全面银行及特许全面银行可开展所有银行业务,批发银行不可开展新元零售银行业务,商人银行只能开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的特定业务,且不得吸收新元存款。新加坡金融市场整体开放程度高,对于外商投资的限制较少,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占比超95%。但在零售业务方面,新加坡监管部门对外资机构展业相对审慎。MAS于2012年明确提出此后仅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考虑对外资银行新发特许全面银行牌照。
对于中资银行而言,截至2024年1月末,共有8家中资国有大行和股份行通过设立分行的方式在新加坡境内展业,其中有3家获得了特许全面银行牌照,另有5家获得了批发银行牌照。3家获得特许全面银行牌照的银行均为结合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的契机获得相关牌照。同时,另有1家城商行成功在新加坡设立代表处。此外,还有1家中资股份制银行曾在2014年获得原银监会批复可在新加坡设立分行,但最终并未落地。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获得批发银行牌照的中资股份制银行还在新加坡申请了豁免资本市场服务商以及豁免财务顾问资质,在新加坡境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从而可以拓展私行等相关业务。
除上述中资银行外,其他外资银行进入新加坡银行业也有多种方式,包括设立分支机构、注册成立境内银行、收购境内银行、设立银行代表处等。不同模式在监管限制及银行经营范围上差距显著。对于尚未在新加坡设点的外资银行而言,若希望在新加坡展业,直接通过设立分行申请批发银行牌照的形式将最为可行和适宜。批发银行可开展公司银行及同业业务,不可开展新元零售银行业务,在新加坡境内可设立1个经营场所。而外资银行分行在新加坡申请批发银行牌照,需要该行总部具备至少2亿新元或等价货币的实收资本,同时需递交一系列申请材料,并获得新加坡监管部门批准。在获得相关牌照后,银行还可以申请资本市场服务商等相关资质豁免,进而拓展私行、投行等各类业务。
总的来说,新加坡银行产业布局呈现出高度开放、多元化的特点。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多样化的银行牌照类型以及相对宽松的外商投资政策,吸引了众多外资银行进入新加坡市场。同时,新加坡银行业的发展也与企业融资需求紧密相关,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金融服务。未来,随着新加坡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新加坡银行产业布局有望进一步优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