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式餐饮市场全景调研解析
在新加坡,中式餐饮市场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中国餐饮品牌的出海历程源远流长,现阶段呈现出更为有利的外部拓展环境、企业规模扩大及覆盖领域拓宽的特点。这彰显了中国餐饮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决心,寻求更广泛的发展机遇。
东南亚市场蓬勃发展,整体展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主要国家的发展指标均显示强劲增长,为海外餐饮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遇。此外,东南亚各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均设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餐饮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新加坡餐饮市场独具魅力,本土品牌与海外品牌在此激烈角逐。海外餐饮品牌在新加坡市场的卓越表现,为中国餐饮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中国餐饮品牌在新加坡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餐饮企业在新加坡的出海方式涵盖直营、加盟与合作等多种模式。
中国餐饮品牌进军新加坡面临文化差异、市场竞争激烈、法律法规约束等多重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企业需深入调研新加坡市场,制定针对性的市场策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确保合规经营;同时,重视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为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加坡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但希望扎根于新加坡,通过新加坡辐射东南亚运营的餐饮企业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单一市场规模较小且初始投入较高、前端员工招聘难且成本高、供应链的解决存在一定难度等。
在初期规划时控制规模预期,合理整体的业务和财务支出规划;对于选址的考察一定要深入到“城市街区”的维度上,深度考察;相比国内,要更注重对单一店铺模型的后厨占比和动线的规划。因地制宜地调整公司的业务模式,有限服务(limited Service)比全面服务(full Service)的餐厅更具备可扩张型;刚进入市场时选择与当地的招聘代理进行合作。
本地的成熟供应链提供商合作;思考跨国供应链解决方案:比如,在马来的柔佛建设供应链,辐射新加坡,是一种可探讨的尝试方式。
2024年可能会迎来中餐关店潮。”一位深耕新加坡餐饮行业多年的从业者告诉虎嗅,新加坡对中国的免签政策延后了这个趋势,但能奏效多久,还有待观察。
我在新加坡走访了众多餐饮品牌,很多品牌给出的2024年增长目标是保守的5%。结合与餐饮咨询公司、外卖平台、餐饮服务商的交流,行业给将要出海新加坡的中餐品牌的建议是:谨慎乐观。
泡沫的积聚 “新加坡餐饮两极丰富(食阁和高端餐饮 ),中间地带缺失,是中餐的必争之地。”猫抓烤肉创始人、CEO方大庆告诉虎嗅。这也是出海新加坡的中国连锁餐饮品牌们的共识。
在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最多的20个城市中,新加坡排在第五位。富豪的城市坐拥一众昂贵的餐厅。面积狭小的新加坡拥有55家米其林星级餐厅。今年3月26日,2024年“亚洲50最佳餐厅”揭晓,新加坡独占9席,是有最多餐厅入榜的城市。以国家计,也仅次于老牌料理强国日本和地大物博的中国。
位列新加坡最佳餐厅的法餐厅Odette,位于新加坡国立美术馆内,5道菜的正餐为348新币(约合人民币1871元),7道菜的正餐为498新币(约合人民币2677元)。上周,一位来新加坡考察的餐饮老板告诉我,他在新加坡老字号桃苑点了一条马来西亚的“忘不了鱼”,加上税和服务费,价值7400多元人民币。
与高端餐饮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新加坡人特有的食阁文化。食阁,英文为Hawker centre,即小贩中心,后改名Food centre,类似于我们的大排档。食阁是由政府兴建室外开放式饮食集中地,密度极高,一般建于组屋(保障性公共房屋)或交通交汇处附近,尤其受到中下层民众欢迎。为鼓励居民在食阁就餐,促进就业与经济,组屋大多没有抽油烟机,不方便做饭。虽然食阁环境简单,没有空调,需要自行归还托盘,但胜在价格低廉,一餐10新币左右可以吃饱,是绝大多数新加坡人解决三餐的地方。
处于高端和食阁间的中间地带,有着相当的空间,是连锁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处于中间地带的餐厅,环境优于食阁,价格优于高端餐厅,一般位于各大商场,可以满足家庭聚餐、游客出行等场景需求。云海肴联合创始人、海外负责人吕志韬2019年来新加坡考察的时候,中档餐饮几乎没有竞争可言:“大部分商场的餐饮品牌就那么几家:鼎泰丰,海底捞,加上本地的莆田和乐天。没有什么创新的餐饮品牌。”其中,乐天餐饮集团旗下的品牌人均价格不高,菜系符合本地人的口味,以高复购著称,是中餐品牌们的主要竞争对象。
“2019年来的时候,新加坡真的很好赚钱。”他回忆道,云海肴新加坡首店机场店开业时,排队排到50米开外。作为新鲜的特色菜系,云海肴吃到了一波红利。太二酸菜鱼海外大区经理吴展维告诉虎嗅,新加坡的东西文化融合度好,本地人对于新事物接受度很高。这也是很多中餐能在新加坡迅速站稳脚跟的原因之一。而现在,新加坡的餐饮行业格局已经越显拥挤。中餐品牌的大量涌入让整个餐饮市场进入了激烈竞争阶段。中餐品牌带进新加坡的不只是产品和服务,还有各种营销玩法,都超出了稳定增长的新加坡市场的认知。以中档餐饮中占据上风的火锅品类为例。“在新加坡,红汤火锅赛道是绝对的红海,竞争激烈。”任悦对虎嗅表示。海底捞在新加坡目前有20家门店(去年因商场装修关闭了1家),任悦认为,这个门店数已经逼近新加坡能容纳的上限:“海底捞以前对标的是鼎泰丰,后者在新加坡有23家门店。”另一强势竞品是乐天集团旗下的美滋锅,在新加坡有7家门店。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要进驻新加坡的中国品牌中,也不乏多个火锅品牌。与此同时,包括大龙燚在内的两家火锅品牌在竞争中倒下,即将退出新加坡。火锅赛道的激烈只是市场的一个缩影。
一位来新加坡考察了几次的连锁餐饮主理人杨珈贝总结,新加坡市场对中餐的理解还很浅显,没有形成中餐里八大菜系的系统认知。看似机会很多,实际上只有粤菜、闽菜符合新加坡文化传统,辣味的川、湘菜和火锅获得了新加坡大众认可。其他菜系的机会并不显著。换句话说,市场没有想象中大,但竞争却愈显激烈。
选址疑难在新加坡,选址成了2024年的新问题。最表层的原因是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少。“新加坡太小了。再开店,我都生怕新店抢了老店的生意。”吕志韬告诉虎嗅,今年云海肴将暂停在新加坡的拓店。“新加坡常驻人口590多万,其中外籍劳工超过150万。常驻人口当中,华人占76%左右,新加坡籍人士又有20多万常驻海外。所以,在新加坡,有消费能力的华人社群总人口也就300万左右。”新加坡连锁KTV品牌嗨翻创始人鲁漭告诉虎嗅。深究一层,去年开始,新加坡合适的点位极端紧缺。新加坡商场密度很大,远高于上海。新加坡大约有190家商场,上海面积是新加坡的10倍,有433家商场,不到新加坡的2.5倍。虽然商场多,但并非每家商场都适合餐饮入驻。首先,游客云集、客流量大的购物中心点位自然是紧俏的。新加坡很少建设新的商场,新进品牌只能等老商场的门店调整机会。一般来讲,品牌会和商场签“3+3”的合同。由于新加坡商业环境稳定,注重信誉和契约关系,3年租约到期后,品牌很容易就能和商场续约3年。也就是说,条件好的商场,可能几年都等不到一个空出来的位置。新加坡乌节路商圈
其次,除游客云集的中心区购物中心外,大多数商场的性质是邻里中心,即服务周边1~3公里居民高频日常综合消费需求的小型商业综合体。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的社区规划中,每个街区,每6000~80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邻里中心。一家连锁餐饮品牌的一位店长告诉虎嗅,他所处门店位于邻里中心,70%~80%都是老顾客生意。高复购对餐饮的新品推出频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品牌的海外负责人向虎嗅分析,邻里中心不适合特色菜系生存。品牌在商业中心的门店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