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支付市场现状和竞争格局分析
新加坡支付市场的现状和竞争格局是高度复杂且多元化的。传统银行卡支付体系在新加坡已经非常成熟,本地借记卡转接组织如NETS与国际卡组织如Visa、MasterCard等共同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支付网络。这些银行卡产品在新加坡的累计发行量已接近3000万张,受理网络相当完善,大多数商户同时支持NETS和主流国际卡组织的支付方式。
随着电子钱包的兴起,移动支付工具自2016年以来逐渐普及,带来了新一轮的碎片化过程。基于电子钱包的移动支付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依托传统银行卡或账户的电子钱包支付,如星展银行的PayLah!;二是基于预付费账户的电子钱包,如新电信的Dash;三是通过绑定传统银行卡实现的电子钱包支付,如FavePay。这些支付工具各自使用不同的标准并自建受理网络,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碎片化。
为了应对这种碎片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从2018年开始推动统一终端(UPOS)的工作,极大优化了商户侧多终端的情况,并简化了收银员识别不同支付工具的难度。此外,监管机构还牵头实施了统一二维码标准SGQR,旨在前端整合各类支付工具。然而,后端的运营和清算等方面的整合仍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聚合支付也在逐渐发力。例如,PayLah!与FavePay达成合作协议,允许PayLah!用户扫描FavePay的二维码进行支付。以FomoPay和LiquidPay为代表的聚合支付服务商则提供更优的受理端露出和后台清算服务。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支付场景的整合,但距离全面整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监管和技术层面的整合取得了一定进展,商户端仍然面临难以同时支持多种支付工具的挑战。每一种支付工具的受理网络的发展和稳定都离不开发卡端即用户端的支持。如果收单方无法获得足够的使用量,大多数商户最终会选择退出。此外,基于预付费账户的电子钱包还需解决用户支付资金来源便利性的问题,而通过绑定传统银行卡实现的电子钱包支付则需解决支付成本高昂的问题。
长远来看,支付场景的整合可能朝着受理网络整合的方向发展。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聚合支付的进一步发展,这将有助于简化商户端的支付工具管理,提高消费者的支付便利性。另一种趋势是跨境支付的拓展,目前大多数电子钱包主要解决本地支付应用需求,跨境支付这个重要的应用场景和收入来源仍需进一步开发。
总的来说,新加坡支付市场正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传统银行卡支付体系的成熟与新兴移动支付工具的兴起共同推动了市场的发展。虽然市场存在一定的碎片化现象,但通过监管推动和技术整合,未来的支付场景有望逐步走向统一和高效。